绿色建筑在国内推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大众眼中绿色地产和绿色建筑依然是遥不可及的,而且,很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多还是停留在太阳能的使用和装修材料的使用层面上,可见,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咨询部主任孟冲,北京大学工学院绿色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周剑峰,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博地澜屋副总经理刘飞,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会员常雅飞于近日共同探讨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市场环境和行业困局。
观念需要转变
◆孟冲:绿色建筑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近几年应该是到达了一定的规模。截至去年底,全国已经拿到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1400多个,总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并不是高大上,在我们国家政策里面,它已经变成一种日常性的建筑类型。怎么甄别?其实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内涵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从狭义层面来讲,就是取得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证书。那为什么说老百姓感受不深呢?对于设计师来说,就是怎么把这种抽象的条文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的不到位也造成了推广上的困局。绿色建筑有很多优点,节能,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绿色建筑强调室内环境的良好和舒适度的提升,这些实际的东西对于认知也是有帮助的。
◆周剑峰:我们知道明年的1月1日起,新的一个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即将执行,新的国家标准要比现行绿色建筑国家标准更加严格,内容也更加广泛。新的标准一旦实施,会对包括绿色建筑在内的整个绿色产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实际上,中国有国家标准是从2005年开始的,就做国家质量这么一个标准。这一次属于一个旧标准的修订,实际上是变成了一个比较翔实的新的标准。旧标准在实行过程当中,大家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一些基础限定和评分标准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新标准的修订,可以更加科学、更加稳定地对绿色建筑做出评价。
标识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
◆刘飞:当然,并不是拿到标识的建筑全都是绿色建筑,这句话一定不能说成凡是拿到标识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一定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不谈其他概念上的绿色建筑,我们仅仅把这个定义缩小到通过绿色标识来谈绿色建筑,因为这个比较明确。其实一个建筑是不是绿色建筑,并不依赖于标识的评价。任何一个国家的标准,都分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设计阶段达到了标准的要求,给一个设计标识。建筑建成之后,运营一年,达到标准给运营标识,而真正是不是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这些性能指标,可能做了很多的技术。但建筑是不是真正的绿色,一定要看它的那些性能指标,比如说一年减了多少碳,一年省了多少钱,我住在这个房子里是不是舒适。
其实,怎样把建筑项目像工业化产品一样,给它进行标识,这才是我们现在认证系统所要去做的事情。其实,国外的一些认证系统大多数都是基于一个诚信体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觉得现在非常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后续的检测监管和控制手段,而不是简简单单做完设计,拿到设计认证之后,这就是绿色建筑,这中间会有很大的差距和很大的灰色地带。
◆孟冲:我再补充一点,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动向的,拿北京市来讲,现在正在编制北京市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在竣工验收的时候,要去复验,为防止不合格的绿色建筑产品进入市场,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制性的手段。北京市今年将出台第一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并明确要求必须要拿到绿色建筑运营标识,就是运行一年之后经过核查才能拿到。绿色建筑在国内发展这多年,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大家都在努力把它向一个好的方向推动。
绿色建筑就是让生活更好
◆常雅飞:贴了绿色建筑标签的建筑不一定是绿色的建筑。从传统上来讲,游牧部落习惯在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吃草吃得差不多了,换一块地去放,这种行为很绿色。但是你要把这游牧部落圈在一个房子里头,让羊在一圈里头吃草,那就得从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把草运过来,这些牛羊还不能活动,这就很不绿色。中国古代人建的房子,南北通透,很绿色,有穿堂风,冬暖夏凉,朝南这一面能吸收阳光,北边能阻挡风寒,这些都是很绿色的方法。
实际上,从宏观层面上来解决绿色建筑这个事,这不是说五年或者十年就能解决的。另外,关于感受的问题,咱们的绿色建筑标准制订了很多关于节能节电节资源的要求。但实际的居住感受却是另外一回事,包括房间里的温度、湿度、风速、光照,这些东西,是消费者非常直观的东西。
再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国外有一些具体的措施,的确对于买房者的购房需求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房子上面有没有装太阳能电板、光电板,而且它的发电量又是多少?如果发电量过多,家庭用不了,还可以卖回到电网当中,政府回购的时候会以一个很高的价格来收购,这就让大家都有积极性去安装太阳能电板。综上所述,政府从某种层面上会去鼓励你,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能源价格是很高的,一栋差不多四个人到五个人的房子,一个月的电费就得1000澳元,所以政府回购电价的具体措施直接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也的确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居住感受。
想看更多精彩视频,请点击二维码添加公众号查看资信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