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2014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建材家居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去年71家建材家居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而且亏损也在扩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薄利多销成了建材行业的新常态,经营建材赚高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部分底子厚的企业努力实行自我救赎,从单一建材生产销售转型为大家居企业,如我市大自然、生活家等家居企业。
增收不增利,由盈转亏
“增收不增利,大肆赚吆喝”,这成了建材行业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大会,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建材家居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去年71家建材家居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账面营业额在增长,但利润却在下降,亏损企业的数量也在扩大。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建材家居需求的减弱,去年,在深沪港上市的71家建材家居公司虽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9%为3713.7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93%为210亿元,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同时企业亏损数量还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亏损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大自然家居、江泉实业、永安林业、中国家居4家均由盈转亏。从行业整体规模看,去年建材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3%,达到4.07万亿元,其中贡献力度前三的分别为家具、人造板和陶瓷,分别贡献7187.4亿元、5285亿元和4827亿元。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由于进入门槛低,当前建材家居行业是中小企业的天下。报告显示,去年建材家居企业总数约为52万家,其中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占主流为67.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8.5%。
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多
一直以来的一个共识是:建材家居行业准入门槛低,直接导致中低端产品多,产能过剩。一间百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三五人就可以开一间家具厂;随便租个门面挂个装饰公司的招牌,便可以开一间装修公司。甚至门面都不需要,直接向厂家拿货,再贴个商标出售,便号称厂家直销,而装修游击队更是屡见不鲜。
报告指出,建材家居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品较多,高档产品较少,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品还未成为主体。面对环境污染,行业必须调结构转变经营方式。
的确,纵观市场的家居产品,高端的不少,但价格高得惊人,消费者为省钱只好向中低端集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是,中低端市场的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体系也没有标准,由此导致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降低,使行业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实力企业转型,发展大家居
进入门槛低,导致家居企业的数量庞大,与之对应的是企业质量不高,存活时间不长。报告指出,由于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使得大部分建材家居企业的存活时间并不长,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面孔。其中存活时间低于5年的企业有19.6%,存活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只有21.5%,58.9%的企业存活时间在5年到10年之间。面对低迷的市场和混乱的竞争秩序,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努力自我救赎,从单一建材制造销售转型大家居。
以中山区域为例,大自然、生活家、皮阿诺、四海家具等家居企业,都在向大家居方向发展,以前大自然是中国地板控股公司,现在变成了大自然家居。早在两年前,生活家董事长刘硕真就表示,大家居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模式,因此,生活家从单一的木地板拓展到衣柜、橱柜等整体家居经营模式,并于去年在大信开设了生活家整体定制家居旗舰店。一直打造高端品牌的四海家具,也在两三年前就开始了大家居战略,从单一的家具生产销售发展成家具、装饰、软装等于一体的整体家居运营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家住宅产业化政策推动下,大家居是一个大趋势。企业应该延伸产业链并尽可能多地占有产业链高端,从单纯原材料供应商转变成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想看更多精彩视频,请点击二维码添加公众号查看资信栏目